地名由来:1945年设柘荣县,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县名似以柘洋得名,以古多柘树得名,意喻柘树欣欣向荣。
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柘荣县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柘荣县人口数量为9.3万人,位列宁德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位,位列福建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5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602位。
2021年4月,柘荣县被认定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名单。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名单出炉,柘荣县上榜。
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授予柘荣县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柘荣县在列。
2016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柘荣县“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
柘荣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联闽中、北接浙南,县域面积538平方公里,辖2镇7乡117个建制村(社区),总人口11.1万人,是闽东苏区、革命老区。柘荣是国家生态县。境内海拔90-1479米,年均气温16.2℃,拥有东狮山、九龙井、鸳鸯草场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4年创成“省级生态县”,2015年跻身“国家生态县”行列,2018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柘荣是中国长寿之乡。全县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3.2%,养生元素丰富多样,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是全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老年人宜居城市”“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柘荣是中国太子参之乡。太子参年种植面积4.3万亩左右,是太子参单品种区划的“最佳生产适宜区”和全国太子参主要集散地之一。“柘荣太子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搭载神舟十二号飞船完成太空诱变育种实验。柘荣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仙信俗文化饮誉闽浙边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剪纸、灯谜、评话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柘荣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度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柘荣是中国刀剪之乡。拥有300多年刀剪生产历史、250多家刀剪企业和1个刀剪产业集中区,全国最具实力刀剪企业“张小泉”成功落户,碳钢剪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90%。2008年荣膺“中国刀剪之乡”称号。2019年底“柘荣剪刀”集体商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批,2021年“柘荣剪刀”省级非遗通过评审。柘荣是闽东药城。县域中药材资源丰富,太子参、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年种植面积7万亩,集聚了广生堂、力捷迅、今古通、新生命等20多家药业及关联企业,产品覆盖化学药、现代中药、动物药、保健药等领域。2015年广生堂成功上市,成为全市首家上市民营企业,2017年在全国率先获批生产“替诺福韦酯”,2018年替诺福韦胶囊通过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实现全省“零”的突破,2021年被纳入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县级产业集群。
历史沿革:
柘荣在宋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元为福宁州灵霍乡柘洋上里。
明初属福宁县;公元1473年(明成化九年)属福宁州。
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属福宁府霞浦县。
宋设库溪(今富溪)巡检司。
公元1441年(明正统六年)设柘洋巡检司,公元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裁撤,公元1739年(清乾隆四年)复置。
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至公元1931年,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
1932年,为霞浦县第六区。
1933年,为霞浦县第四区。
1934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柘洋开辟苏区成立霞浦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
同年5月—10月,柘洋苏区建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属闽东苏维埃政府。
1935年6月,设立柘洋特种区,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长乐县城,1938年移驻闽侯,1942年移驻福安)。
1943年9月,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
1945年10月1日,撤销柘洋特种区建制,设置柘荣县,仍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7年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
1949年6月15日柘荣县解放,属第三专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50年3月改名福安专区)。
1956年8月12日,柘荣县制撤销,原县境并入福安县辖。
1961年10月15日,柘荣恢复县建制,仍属福安专区。
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次裁撤,原县内的城关、东源、宅中、黄柏、富溪、楮坪、英山7个人民公社划归福安县辖,乍洋人民公社划归福鼎县辖。
1975年3月15日,柘荣再次恢复县建制,属宁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