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1915年由讷河县析置,始建时因县衙置于二克山(喀尔喀勒图山、克尔克图山)(今克东县城)得名;蒙古语哈勒噶图,有门之谓也;据《中国地名辞源》:两峰对峙,状若城阙,争先超卓,相互克忌,故名。
2021年9月,克山县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9月,克山县上榜2021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位列第33。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克山县人口数量为25.5万人,位列齐齐哈尔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位,位列黑龙江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49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960位。
2020年10月,克山县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6月,克山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东北抗日联军片区)。
2020年4月,克山县上榜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7月,克山县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克山县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5°10'57″-126°8′18″,北纬47°50′51″-48°33′47″之间,为小兴安岭伸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东接克东县,南邻拜泉县,西连依安县,北隔讷谟尔河与讷河市相望,东北同五大连池市毗邻。全县幅员面积3186.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5万亩,人口50万。境内辖克山镇、古城镇、西河镇、西城镇、北联镇、北兴镇、双河镇7个镇和河南乡、河北乡、古北乡、西联乡、发展乡、西建乡、向华乡、曙光乡8个乡及克山农场社区。
克山县是全国双拥模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重要农产品(大豆)生产保护区试点县、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国农村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县、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全国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改革试点县、全国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全国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黑龙江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省主要农作物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县、全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县,盛产马铃薯、大豆、玉米,被称为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中国高蛋白大豆之乡。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亿元,同比增长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亿元,年均增长7.5%;税收收入完成3.8亿元,年均增长3.8%;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27亿元,年均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56亿元,年均增长6%;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7亿元,年均增长24.6%;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6503万元,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5417元、17267元,年均分别增长5.22%、8%。
历史沿革:
克山一带,清代属布特哈游牧地,清末添设民官,归讷河直隶厅管辖。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3月18日,于讷河县属三站地方设量克山设治局,隶属龙江道管辖,衙暑初设二克山。
同年8月2日批准,改设克山县,后将县署移驻三站(亦称察霍镇.今克山县城)。
1929年2月,裁撤龙江道,改由省直辖。
11月,将二克山一带划出设置克东设治局。
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
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
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由省直辖。
1956年3月,划归嫩江专区管辖。
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85年1月,嫩江地区正式撤销,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