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春秋时地处古豫州的宋国迁宿国于国境之内,以为附庸国。南北朝时取“宿国人迁居豫州”之意命名为“宿豫”。
2021年12月,宿豫区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宿豫区人口数量为58.85万人,位列宿迁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位,位列江苏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76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22位。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宿豫区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宿豫区榜上有名。
2019年3月,宿豫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苏北片区)。
2017年11月,宿豫区被认定为2017年11月2017年度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宿豫区位于江苏省北部,东接沭阳县,南靠泗阳县、宿城区,西邻徐州睢宁,北隔沂河与徐州市的新沂、邳州两市接壤。地跨北纬33°48′34″~34°09′40″,东经117°56′15″~118°35′40″。宿豫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位于晓店镇东南的嶂山林场附近,高程为71.2米,最低处位于关庙镇东南袁王荡,高程为8.8米。全区除北部一带为低山丘陵岗外,其余皆为平原,总面积1252.6平方公里。
宿豫区是宿迁中心城市“一体两翼”的东翼,主城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东岸,与宿城区隔河相望。宿豫区位置优势明显,处于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位于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的中心。辖区内贯穿全境的道路为“六横五纵”,东西横向道路6条,分别是老宿沭路、S324、宿穿线、顺兴线、S325、京杭大道;南北纵向道路5条,分别是张家港大道、新扬(新沂-扬州)高速、新大线、S268、晓仰线。省道S324域内线长26.07千米,沿线有曹集、新庄、关庙、保安4个乡镇;省道S325长26.4千米,沿线有顺河、陆集、大兴、仰化4个乡镇(街道);省道S268长35千米,沿线有来龙、曹集、关庙、仰化4个乡镇。新扬高速长29.8千米,在高新区、曹集乡、侍岭镇各有一个出口。辖区有新沂河、中运河等流域性河道2条,中运河域内起点宿迁闸,终点至仰化镇复隆村,长41.13千米;新沂河域内起点为晓店侍岭界,终点至宿沭界,河道全长17.5千米。
历史沿革:
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到4000年),境内即有先民聚居,为传说中的远古东夷族首领少昊的活动地域之一。
宿豫区在上古历史上是中原黄河流域钟吾诸侯国属地。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宋闵公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
秦时设下相县,东晋安帝义熙元年置宿预县。
北魏太和中(约公元490年前后)置宿预郡。
齐和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地复入北魏,宿预废为镇。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守将张惠绍增修城郭壕沟,引水环护,作为军事要塞。
天监八年(公元509年)置东徐州,治宿预,附近七郡五县,皆隶之。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地入东魏(亦称北魏),置东楚州,治宿预,并改宿预为宿豫。
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地入陈,改梁东徐州为安州,治宿豫。
十一年(公元579年)地入北周,改东魏楚州为泗州,仍置宿豫郡,宿豫县属之。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泗州为下邳郡,治宿豫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隋下邳郡为泗州,仍以宿豫为州府。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宿豫县城被沂蒙山水冲圯(亦有黄河水冲圮之说),泗州遂移治于临淮县,宿豫县移治于下相城故址。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帝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即"宿预县城迁移"之意,唐至清,先后属泗州郡、下邳郡、淮安府、徐州府。
民国初,宿迁直属江苏省。
1927年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宿迁城周边建立宿迁县、宿北县、泗宿县、睢宿县和运河特区5个县级民主政权。
1945年8月,中共泗宿县委和县总队接管宿迁县城,在县城及近郊设立宿迁市。
1949年5月,撤销泗宿县和宿迁县,泗宿县部分地区和宿迁市并归宿迁县,隶属淮阴专(地)区。
1983年属淮阴市。
1987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宿迁市(县级),由淮阴市代管。
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
原县级宿迁市分为宿城区、宿豫县。
2004年,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迁市宿豫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