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县地名由来:民国二年(1913年)改威信州判为威信行政公署,1913年设威信县。
2022年11月,水利部、财政部公布2023—2024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名单,威信县入选。
2021年11月,国家民委公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名单,威信县上榜。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威信县人口数量为35.23万人,位列昭通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位,位列云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1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528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威信县位列第418名。
2020年6月,威信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
2018年2月,威信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7年,中国科协命名威信县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威信位于东经104.41至105.8、北纬27.42至28.7之间。交通便利,县城扎西距省会昆明市680公里,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286公里,距重庆直辖市359公里,距四川省会成都市420公里,距四川省泸州、宜宾、自贡市均在200公里左右,具有“行政区划属云南,经济流向朝巴蜀大地,与长江中下游发达地区经济带紧密相连”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是滇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商贸枢纽。主要出境干线公路有4条,其中镇(云南镇雄)威公路由西南方向出境,全长86公里,为至昭通、昆明、毕节主线;叙(四川叙永)威公路全长87公里,向东直达泸州港,为镇叙威三县交通枢纽;北面威珙(四川珙县)公路、威兴(四川兴文)公路均直接入川,与宜宾市直通。全县公路通车里程997公里。
威信县-行政区划
威信县辖2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扎西镇、旧城镇、双河苗族彝族乡、高田乡、罗布乡、林凤乡、长安乡、庙沟乡、三桃乡、水田乡。
威信县-历史沿革
今威信县地,相传于夏、商两代为梁州、雍州之地,周属屈流大雄甸。秦代建置,一说归蜀郡,一说属夜郎国。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为进一步开发西南夷地,置犍为郡(治今遵义,后迁宜宾),犍为郡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归益州管辖。今威信县地属犍为郡南广县。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今威信县地属朱提郡(治今昭通)。蜀汉后主延熙十年(247年)隶南广郡南广县,延熙十九年废南广郡后改隶朱提郡南广县。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为朱提郡南秦县地,由益州改隶宁州。怀帝永嘉五年(311年)隶宁州南广郡。东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隶朱提郡,成帝咸和八年(333年)隶南广郡。南朝宋代为朱提郡南秦县地。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属协州,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属南宁州(原宁州)开边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协州东安县,隶剑南道戎州都督府(治今宜宾市)。宋朝为叙州(治今宜宾市)羁縻之地,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为西南番部大巡检司易溪部地。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属芒部路军民总管府强州,隶云南行中书省乌蒙宣慰司。至元二十四年属云南行中书省乌撒乌蒙宣慰司芒部路军民总管府易溪部。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属芒部卫指挥使司(随后改设芒部府),十六年正月由隶云南布政司改隶四川布政司。十七年改芒部府为芒部军民府,辖阿头、易娘、易溪三部。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朝廷为“改土归流”(废除土官世袭制,实行流官任期制),以土官陇氏正支无嗣为由,改芒部军民府为镇雄军民府,治所由今芒部移至镇雄,设流官,下置怀德、归化、威信(治今三桃乡新街村)、安靖(治今旧城村)四个长官司。威信长安司(简称威信司,清代史籍中也明白记为威信司,后被讹称为卫靖司)首次正式见诸史籍,距今(2003年)已逾477年。“威信”,含“宣威立信”之义。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批准巡抚云南兼总管事鄂尔泰将乌蒙、镇雄、东川三府改属云南及武装“改土归流”的奏请。雍正五年(1727年)闰三月,镇雄“改土归流”成功并正式由隶四川改隶云南,设流官,以杜士秀任知府。雍正六年(1728年),降镇雄府为镇雄州,隶乌蒙府(雍正九年改称昭通府)。在原威信长官司、安靖长官司的基础上置镇雄州分防威信分州(简称威信分州),设州判协助知州就近管理督粮、捕盗等事宜。雍正七年,镇雄州清丈土地,划为10里51甲993个村寨,其中威信分州辖下东向化里6个甲,127个村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设扎西汛、长官司汛。宣统元年(1909年)撤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升镇雄州为云南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威信各甲绅民向省请求由镇雄划给上东、中东共10个甲,加上原有下东6个甲成立威信县。民国2年(1913年),设威信行政区,隶镇雄县。原6个甲改为6个区,辖18个保。民国10年(1921年),威信行政公署由长官司移驻扎西。民国21年,设威信设治局。民国23年(1934年)9月,设威信县,以扎西为县城,直隶云南省(1942年隶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即昭通地区)。
1950年7月,威信县解放,设威信县人民政府。10月,全县设4个区,第一区治扎西,第二区治旧城,第三区治麟凤,第四区治双河。全县有26951户,12.89万人。
2005年底,全县有8乡2镇,有村(居)民委员会87个,有村民小组1621个、居民小组12个。全县人口39万人。
威信县-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硫铁矿、石英砂、钾盐、磷矿等。无烟煤储量28.9亿吨,优质石灰石遍布全县,硫铁矿储量为1.8亿吨,石英砂含硅量在95%以上。水资源理论蕴藏量13.2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4.4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1.35万千瓦。全县电力装机2.64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电网与四川、贵州及镇雄联网运行,是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达标县。植物资源有580余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的有10余种,其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桫椤(又名树蕨),有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珙桐、建柏、三尖杉等珍贵树种。全县林业资源丰富,现有森林面积70万亩,是昭通市4个灭荒县之一,森林覆盖率45.1%,是全国绿化先进县。盛产罗汉笋、木漆、天麻、竹荪、香菌、黑木耳等土特产品。
威信县-水利资源
威信县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境内分布有三大河流,一是南广河;二是赤水河;三是白水江。全县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3.24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为73518千瓦,现已开发16768千瓦。在建电站7座,装机容量8750千瓦,即将开工建设的l座,装机容量2500千瓦。至2003年底全县已建成水电站24座,年发电量10880万度。丰富的水力资源,给我县发展经济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加之10余条主要河流在境内纵横交错,坡降大、落差集中,开发水电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300000025788121624399682601_s.jpg
威信县-无烟煤资源
威信县是云南省15个重点采煤县之一,属滇黔聚煤区的重要组成部份,遥测储量达40亿吨。煤炭资源遍布全县10个乡镇,以新庄、马河、石坎三个含煤向斜为主,概算可采储量28.1亿吨原煤化学分析结果一、东片矿区(罗布顺河、扎西花家坝、柳尾坝等煤矿)
Ag:13.23—29.45%(灰分)平均:18.93%Wf:0.39—0.45%(水份)平均:0.48%
Vr:9.64—12.68%(挥发份)平均:10.98%Cf:63.09%—78.01%(固定炭)平均:71.69%
Sg:1.29—2.53%(全硫)平均:1.68%Pg:0.003—0.010%(全磷)平均:0.007%
Qf:25.236—30.806Mj/kg(低位发热量)平均:28.426Mj/kgQr:34.929—35.686Mj/kg(高位发热量)平均:35.218Mj/kg
二、西片矿区(扎西墨黑、三桃蒲草坝、林凤观音山、长安干沟等煤矿)
Ag:16.86—39.78%(灰分)平均:26.88%Wf:0.46—1.96%(水份)平均:1.08%
Vf:12.64—16.95%(挥发份)平均:14.39%Cf:63.11—72.88%(固定炭)平均:66.90%
Sg:2.43—5.78%(全硫)平均:3.12%Pg:0.004—0.016%(全磷)平均:0.009%
Qf:18.385—28.685Mj/kg(低位发热量)平均:24.669Mj/kgQr:32.682—35.428Mj/kg(高位发热量)平均:34.064Mj/kg
变形温度:1116℃;软化温度1203℃;熔化温度1254℃
威信县-旅游资源
威信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威信并在此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扎西系威信原名)。以洛甫(张闻天)代替博古(秦邦宪)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保证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整编部队、扩大红军,作出了回师东进的战略决策,并建立了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为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纵队所属的云南支队,在主力红军走后一直坚持斗争10余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极富特色。红军在威信驻留11天,活动期间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较多,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景区景点有:扎西会议纪念馆、石坎庄子上会议会址、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天险两合岩、红军卫生部驻地旧址杨家寨、扎西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大雪山基地、云南游击支队郭家坟基地、红山顶战场遗址、铁炉红军标语、白水庙红军标语等。1985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邦来昭通视察,亲笔题写了“扎西会议会址”匾名;1988年,县城扎西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扎西红军烈士陵园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威信被省政府批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2001年,扎西会议会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2005年,扎西会议纪念馆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威信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有记载着红军长征时从事革命活动的“扎西会议”会址、两合岩古栈道等革命历史纪念地,以及天台山溶洞、观斗山石雕群、瓦石悬棺、大雪山原始森林、天星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区。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和扎西会议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城扎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的滇东北威信县城扎西镇东北角,是为纪念1935年2月中央政治局在扎西镇等地召开的会议而建立的。1976年12月筹建,1977年12月落成并对外开放。1983年1月,扎西会议会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2月,-邦同志为扎西会议纪念馆亲笔题写了“扎西会议会址”几个大字。1997年4月,该馆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扎西会议会址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占地面积8960平方米,含扎西会议会址主体陈列和扎西陈列馆辅助陈列两个基本陈列。馆内藏有红军留下的0弹药、医疗器械、文献资料、生活用品及经有关专家鉴定的国家珍贵文物等300余件。
扎西会议陈列馆倚山而建,气势恢弘,可鸟瞰扎西全景,有上下两层四个展室,展厅面积2590平方米。陈列展览内容自建馆以来,先后进行了四次补充和修改,最后一次是在1996年5月。陈列展线长180米,共展出各种图片170多幅,红军遗物70多件,较全面地反映和介绍了红军长征集结扎西、扎西会议、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和云南游击支队的革命斗争历史与活动情况。扎西会议会址原为江西会馆(又称江西庙)和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是当地常见的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庄重。红军总部设在江西会馆大殿内,周恩来和朱德住在紧邻会馆大殿的左厢房。与大殿和厢房呈直角的左侧两层楼房的二楼即为“扎西会议”的会议室。湖广会馆位于江西会馆的右下方200米处,也是传统的四合院结构,有大殿、左右厢房和戏楼组成。毛泽东和张闻天住在湖广会馆背后的一套三间独立的房子。红军总部第四局设在湖广会馆。这些旧址都按历史原貌陈列,并常年对外开放。扎西会议纪念馆作为红军的历史见证,对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威信县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84年,总占地面积4.67公顷,共计投入建设资金220余万元,建园之初是县级陵园,198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
1935年初,红军一渡赤水入川南,北渡长江受阻,中央军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折向云南扎西集结,并于2月8日至10日在威信大河滩、江西庙、水田寨相继召开了继遵义会议之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根据敌我形势变化,确定了回师黔北,二渡赤水,再占遵义;整编部队,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扩大红军;在川滇黔边缘结合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后改称川滇黔边区特委和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战略部署。“扎西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决定以张闻天代替秦帮宪在党中央负总责,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红军长征以来首次研究全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重要会议,它完成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中国革命伟大历史转折的一系列决定和部署,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根据“扎西会议”决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全军主力部队中抽调干部和武装人员,在扎西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周恩来(军委副主席)到会作动员,宣布特委和纵队成立。中共川南特委由徐策(红三军团六师政委)、余泽鸿(军委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戴元怀(原红八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组成,徐策任特委书记,徐策牺牲后由余泽鸿继任,余策鸿牺牲后由刘复初继任。
红军北上后,特委带领纵队在“边区”二十余县迂回穿插,纵横数千里,宣传发动群众,与数倍、数十倍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进行了艰苦卓越、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间,特委根据对敌斗争需要,于1936年9月,在威信组建了滇东北特区区委和红军云南游击支队,任命红军干部陈华久为特区书记,殷禄才为特区区长,成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权机构——特区革命委员会。红军云南游击支队在纵队的领导下,以威信为中心,建立郭家坟革命根据地,在川滇黔结合部的威信、镇雄、珙县、兴文、叙永等县开展游击战,部队由几十人的农民武装发展到近千人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艰苦卓越的武装斗争,开辟了方圆数百公里的游击区,直到1947年春,终因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孤军奋战,纵队和支队领导及多数同志均在反“围剿”的战斗中牺牲,英勇悲壮,可歌可泣。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残阳如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伟大而壮丽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