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因龙子湖区得名,传说有二:湖边农民们为纪念“双龙行雨”解除旱灾,故称“龙子湖”;朱元璋少年在湖上划船,掉下撑杆,化龙升天,故名“龙子湖”。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龙子湖区人口数量为21.69万人,位列蚌埠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位,位列安徽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9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131位。
2020年6月,龙子湖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淮南片区)。
2020年4月,龙子湖区上榜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名录。
2016年2月,龙子湖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龙子湖区位于蚌埠市区东南部,素有蚌埠“东大门”之称,北依淮河,东临凤阳县,与凤阳新城和县工业园区接壤,辖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其中龙子湖水域面积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8.5万。
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龙子湖区原名为东市区。2004年1月10日,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号),调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区划:东市区更名为龙子湖区。现下设1个乡、6个街道,分别为:李楼乡、东风街道、延安街道、治淮街道、东升街道、解放街道、曹山街道。
交通状况
蚌埠火车站、高铁蚌埠南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蚌五高速东出口坐落在本辖区。合徐、蚌宁高速公路经辖区周边而过。辖区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铁海联运的集装箱货运站,可直接办理货物的出口运输,汽运货柜当天可抵达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连云港、济南、西安、武汉、南昌等城市。
经济发展
2021年龙子湖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万元。
2022年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83.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龙子湖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
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龙子湖区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
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龙子湖区地域属濠州钟离县。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龙子湖区地域属钟离县。
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龙子湖区地域属凤阳县。
清同治二年(1863),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
龙子湖区地域划属凤阳县。
1927年,正式废道,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1947年1月蚌埠建市,设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公所,1949年东安、国庆两区合并为国安区,9月改为区公所。
1950年3月,撤销国安区区公所和区公安分局。
1951年8月,恢复国安区人民政府建制,国安区改称东市区,原行政组改称居民委员会。
1956年5月,撤销区人民政府,成立区人民委员会。
1957年5月,东市区人民政府更名为东市区人民委员会;1960年6月,全面实行城市成立龙湖人民公社,1963年,恢复东市区人民委员会。
1980年7月,设立区人大常委会机构,成立新一届区人民政府。
是年8月,取消革命委员会,成立东市区人民政府。
2004年1月,蚌埠市对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东市区更名为龙子湖区。
原中市区延安街道以及李楼乡及长淮卫镇划入龙子湖区。
2011年9月,完成社区规模调整工作,由2007年的36个社区调整合并为25个。